上周,東銳彭總“帶頭搞事”的推送收到了許多積極的評論。實際上,東銳搞事的可不止彭總一個人——在收到南疆反饋的同一時間,我們還收到了代表東銳跟隨北京街道辦扶貧組正在貴州扶貧的人事主管孔經理發回來的消息。下面讓我們隨著“東銳搞事小分隊”一起走進貴州,看看退休老兵和留守兒童的生活。
文/孔飛玲
當我們“三世同堂,圍坐桌旁,四菜一湯,生活小康”的時候,在貴州省的羅甸縣,有的小朋友8歲就要離開父母讀寄宿小學了,周末才能回家。寄宿的小學也不是全托的國際雙語教學的貴族學校,而是一個老師又教語文又教思想品德,還得兼職體育老師的山區小學。但他們沒有別的選擇,因為從他們的家到學校單程也要4小時。
2019年6月26日,受北京街道辦扶貧組邀請,東銳科技委派我帶著公司慈善基金前往貴州省羅甸縣邊陽鎮參與扶貧工作。近年,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村民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往通向鎮上的一級路以及每逢下雨就無法通車的泥路已經變成了高速路和柏油路;農產品得以輸出后國家又派農學專家指導村民發展產業,授之以漁。盡管精準扶貧工作舉步維艱但成績斐然。危房改造、易地搬遷的項目幫助很多特困戶有屋住,不用睡門板。
北京街道辦也不負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的信任,做了許多實干的事情。2017年東銳科技總經理劉國賓先生參加街道辦組織的扶貧活動也到過此地,他們建立了很多扶貧項目。這次換我“故地重游”,發現其中很多項目都陸續得以落實:深井小學的寄宿生結束了常年洗冷水澡的日子;建成了多媒體教室;會議室變得更加氣派;幼兒園的小朋友不用睡課桌了;木地板也馬上竣工了;村里的很多便民設施也投入使用。
上圖為寄宿小學新建的多媒體教室、采購的午睡小床、新建的木地板和操場。
此次扶貧,東銳科技、北京街商會、及社會的愛心人士給四個特困村帶來了愛心善款,委托村長保管,村民中發生災害、病痛、孩子上學等緊急事件時可以跟村委商量使用。廣州市二建林總親臨現場,考察特困戶無門無窗的情況,幫助他們安裝門窗,讓他們也能過個溫暖的冬天。此行扶貧辦還募集了很多大米、食用油、牛奶帶給留守老人和兒童。
圖中老人是一個69歲的抗越老兵,幾年前得了肺結核,國家給他免費治療了3年才痊愈。老人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住著會漏風的老房子,燒水煮飯都用柴火,沒有煤氣電磁爐。欠佳的身體也無法干過重的體力活,但他仍然熱愛自己那一畝三分地,不愿易地搬遷。所以這次將登記幫他修葺房屋,讓他住的安全和溫暖。
作為同胞,村民們并不懶惰:退休老兵堅持勞作,垂髫稚童熱愛學習。貧窮不是他們所愿,只是閉塞的道路和信息,落后的教育和醫療資源使他們漸漸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腳步,所以先富起來的,走在前面的人應該拉他們一把。
我有幸這次能代表東銳科技跟隨北京街道辦扶貧組來到貴州——這個我原本可能一生都沒有機會知曉和了解的地方,見到了原本可能和我永遠沒有交集的村民們。盡管此行只有短短3天,所看見的和我們能做的事情并不是很多,但我仍然想把這次扶貧之行的點滴內容都分享出來,讓更多像我一樣之前并無機會接觸到這方面的人看到,祖國某些地方還有需要我們幫助的人,希望大家都能好好把握機會積極投身到公益事業中。